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婧”观中山|火炬区如何打开创新生态“三重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3:20:00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90年创办开始,就自带“高”“新”两大基因。截至目前,火炬区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广东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珠三角(中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等。

这一系列科技创新标签,既是火炬区的荣光,也是其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在标兵渐远、追兵渐进的局面下,这个承载着创新梦想的国家级高新区,正面临考验——产业转型遭遇“思维天花板”,初创企业急需“耐心资本”,市场期待“政策连续剧”。只有突破桎梏,才能让“高新”火炬长燃不熄。如何推开面前的“三重门”,续写未来发展辉煌,大家拭目以待。

意识之困

产业转型尚不到位 创新思维有待提升

3月18日,位于火炬区的弘景光电新股发行上市,上市首日涨282%,成为火炬区光电产业的又一颗耀眼的明星。光电产业是火炬开发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沉淀,冒出了一批优质企业,比如联合光电、舜宇光学、光大光学等。

“但是相较于广深等周边城市,火炬区的光电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算高,大量企业还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仍然依赖传统增长方式、传统发展模式。”一位来到火炬开发区工作4年的企业科研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

火炬开发区沙边工业区,这里是火炬开发区重要企业的聚集区。

站在全局视角来看,在火炬区的三大产业中,仍然存在很多低价值的传统产业环节。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活跃,东莞、中山、惠州等地抓住海外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产业转移的契机,建立了大量以“贴牌生产”为主要方式的村镇工业园区。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

火炬开发区创建之初,强调对外开放和体制创新,接纳技术以及产业转移,侧重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入驻的载体。不过30年一路走来,在创新方面更侧重于制度创新及引进境外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相对缺乏。

位于火炬开发区的沿江路,传统制造业企业沿路两边布局。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山市中小微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9%。火炬区的大型企业相对较多,但总体也属于“星多月少”的结构。中山火炬高新区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数量已经突破5万户,截至2023年,火炬区大型企业共22个。中小微企业往往更具灵活性,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并推动新技术、新模式的产生。然而,中小微企业也面临资源有限、融资困难等挑战,难以应对创新带来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相关数据也能反映出一个区域企业的创新活力。2023年,火炬区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为37.85亿元,全市第一;规上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与镇街生产总值之比)7.12%,全市第二。这个成绩在中山处于领先位置,但与周边高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23年,东莞松山湖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3.4%,约为全国的3.5倍、全省的3.9倍;珠海高新区这项数值也达10%。研发经费投入更高,意味着企业的创新意愿更强,区域的创新氛围更浓厚、宽松,未来发展更具潜力。

中山港货运码头坐落于火炬开发区,这里是中山货物进出口的重要码头。

2008年金融危机后,市场力量受挫,股份制、外资、港澳台资等所有制的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出现下降。2016年,在全国145家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共146个单位)整体排序中,中山火炬高新区综合排名第44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列第68名;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列第70名。可以看到,创新核心指标排名都不算高。近年来,火炬区奋力追赶,2024年在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40名,但是产业升级道路依然面临挑战。

“我最近常往返于深圳中山两地,能明显感受到深圳产业的集聚度更高,创业环境更有活力。”上述科研人员举例说,深圳的一个园区内就集聚着十几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虽然地方显得拥挤,但是前沿信息畅通、沟通交流频繁、产业链条较完备,各类人才扎堆。“相较而言,中山不少企业思维趋于保守。”他认为。

一位与火炬区多家企业打过交道的科研人员介绍,很多在过去20年靠传统制造模式成长起来的企业,具有稳定的增长曲线,同时对研发持有谨慎态度。“一种常见心态是,我们现在有稳定增长,为什么要尝试新技术、新品类?改变能为我带来多少增长?”这名科研人员介绍,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研发、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投入周期长且回报不确定。如果没有市场倒逼,依赖传统增长路径的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并不强烈。

资本之困

初创项目支持较少 依赖短期耐心不足

对于火炬区而言,将处于产业链下端的传统产业向外转移,选择与自身发展阶段性对应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成为发展跃升的关键。

2017年,在火炬区GDP开始出现回落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会武在《解读中山火炬高新区评价结果及争先进位创新驱动发展》专题报告中就曾建议,要加大低端产业转移力度,增加高水平双创载体建设,大幅度增加以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形成的新兴产业,鼓励企业走出去等。

“对于非一二线城市,受城市规模和整体环境、资源限制,打造引领地方产业的头部企业更多依靠本地孵化。”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比如明阳风电、康方生物等,都是在中山成长、壮大的本土企业。“但创新创业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光电光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都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初创企业往往九死一生。”

创业有三大要素:项目、团队、资金。对于技术稳定、项目优质的团队,是否有持续的金融滴灌,是科技企业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关键所在。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2年,刚刚成立康方生物完成了首次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上海建信资本。直到3年后,2015年的7月,康方生物才获得A轮首次融资,2020年4月,康方生物登陆港交所。此前的8年时间中,康方生物共获得了约30亿元的资本“输血”。直到2023年,康方生物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联合光电也是一家从中山市火炬区孵化器里走出来的公司。联合光电创始人、董事长龚俊强曾经表示,公司研发变焦镜头,几乎花掉了之前做手机定焦镜头时积累的全部利润。“好在团队都是工程师出身,大家都很理解这些技术研发是需要不断投入的。”龚俊强表示,后来赚到钱之后,联合光电立即投资建设了自己的加工技术中心,为下一步产品技术的突破铺垫了基础。

“过去在金融支持方面,火炬区从政府引导到社会资本,投早、投小的意识还不够,对初创项目和初创企业的支持是比较弱的。”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一位在火炬区从事机器人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称,他的团队已经开始相关项目研发,他带着项目在中山的资本市场转了一圈,得到的反馈基本是“只投稳定的、成长期的企业,不投早期、孵化期的团队”,相比较而言,“深圳的企业、资本已经追到我这来了。”

实际上,中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24年,中山市属国企投资平台中山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创投”)联合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区属企业共同组建10亿元规模中山生物医药天使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天使基金”),构建覆盖临床前、临床试验、产业化全流程产业投资体系。

“10年后产业是否持续兴旺,关键要看现在的投入方向和力度。”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不能只想着投入1元怎么快速变成3元。”一个典型示范是合肥,近年,合肥不断完善独具特色的招商引资“以投带引”模式,先后吸引蔚来、比亚迪、大众等一批汽车企业,全力集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当前,我国明确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核心是对资本回报有较长期限展望、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让耐心资本做企业“长跑搭档”,陪伴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才能切实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向前迈进。

政策之困

市场呼唤政策连贯 减少波动增强信心

此外,坚持政策的持续性,也是不少企业的共同呼声。“政策确定好大方向和执行细则后,希望能保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稳定性,不能说今年有,过两三年又调整了,这对企业、人才的选择都会有所影响。”一位在火炬区孵化器工作多年的人士认为,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应避免经常变动,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有助于增强市场对政策的信任和预期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已经通过立法形式固化产业扶持措施,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细分产业的促进条例,主要规定了能够产生长久效应的产业规划计划编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政府公共服务、应用场景营造、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服务、要素配置等内容,以促成良好市场竞争秩序下的产业聚集。

苏州工业园区也是一个典型示范。2010年,苏州把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十年磨一剑。有一个故事足以说明:盛世泰科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余强介绍,2010年,公司在园区落地后,园区创投随即注入650万元风险投资,这笔钱历经产业起起伏伏至今仍没有退出。“这种‘看长线’的战略眼光,是园区能够开辟并守住生物医药高地的制胜法宝。”余强认为。

2020年,《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出台,再次跨越十年,长远谋划,明确了创新药物、前沿诊疗技术、高端医疗器械三大主攻方向,以世界级高度在苏州打造世界一流产业集群,将园区建成“中国药谷”。

政贵有恒,业崇远谋。放眼未来,火炬区应该当以政策之“稳”育创新之“进”,以制度之“韧”应周期之“变”。唯有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方能育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产业生态。

采写:南都记者 吕婧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