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活动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利济路院区启动答辩评审。据悉,该院共有8项创新医疗技术入围综合评审,其中6项最终成功入选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
武汉市第一医院陈柳青教授团队研发出国内领先水平的多器官芯片,参加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德,为技之本;技,为德之翼。从武汉市第一医院参评的多项创新医疗技术来看,无论是“整合医疗”对中西医优势的协同融合,还是“精准医疗”依靠医工交叉对诊疗靶点的精确定位,抑或“微创医疗”对手术创伤的极致追求,其核心都是医疗技术的突破与精进。这些技术的应用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攻克疑难重症的重要武器,更是医院核心竞争力最坚实的根基。但技术最终服务于人,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同理、对职责的坚守,让冷冰冰的技术拥有人文的温度,让治疗过程充满关怀与信任。
作为国家首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之一,武汉市第一医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在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党建和医疗服务品牌、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高地的过程中鞭策全体医务工作者实现医技与医德“双提升”,该院“温暖医疗”逐渐成为武汉闪亮的医疗名片之一。
武汉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魏力表示,既要礼赞“技精于勤”所代表的硬核实力——这是守护生命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石;更要弘扬“德馨于行”的职业精神——这是让医疗技术真正造福于民、传递温暖的灵魂。唯有德技双馨,方能不负“生命守护者”的神圣使命。
1
中西医协同,打造整合医疗新范式
“虽然西医学和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有着本质不同,但两者面对的对象却是相同的——患者,如何运用医学知识为患者解决身心痛苦,是中医人和西医人的共同使命。”有着中西医双博士背景的陈国华教授在《以中西医协同促进医学模式创新》一文中这样写道。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陈国华、时昭红、张维丽等为代表的一批拥有中医和西医双重医学知识背景的优秀医师一致认为,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两者应相互协同、融合,形成共其长而弃其短的整合医学,携手提升诊疗精准度与整体性。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中西医“双博士”陈国华教授(左一)在诊查病人。
在脑梗死的“时间战场”上,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常因常规抗栓/溶栓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与隐匿性血管损伤突出,令治疗陷入困境。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陈国华教授带领团队以“中西协同技术”破局——以西医的指南规范为基准,切入中医的治疗,“双剑合璧”重新审视疾病的全过程。在西医予以规范化治疗的同时,加复元通络汤针对疾病的核心病机进行全病程协同。动态化、多维度的中西医协同诊疗策略,使中西医优势在微观血管内互补融合,打通生命通道。近一年来,共有124例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因此中西协同技术获益,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减轻,卒中复发率降低。
“我的糖尿病足反复发作多年,溃烂的伤口连家人都不敢直视。没想到,在张维丽主任这儿治疗一段时间后,伤口竟从黑色变成了红色,张主任说这是肉芽增生,说明伤口就快要愈合了!”即将出院时,患者张奶奶对武汉市第一医院创面修复与周围血管科给予高度评价。武汉市第一医院创面修复与周围血管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张维丽针对糖尿病足凝练出“四期辨证,三法论治”理论,通过量化评估伤口形态,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制定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外治方案及操作规范,配合使用拔毒生肌散、全蝎膏、生肌玉红膏等七大类二十余种中医特色外用制剂。据悉,该院创面修复与周围血管科今年上半年收治糖尿病足患者190人,均采用四期三法辨证个体化中医外治,患者住院天数缩短7—14天,截肢风险大幅降低,患者生存质量获得根本性改善。
目前,对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胃癌前病变,胃镜检查存在盲区,易漏诊,且现阶段没有逆转萎缩和肠化的药物。该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时昭红主导的“胃癌前病变诊治的中西医协同智能化干预技术”,融合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西医的精准医疗,通过内镜A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筛查识别胃癌前病变、协同经络检测精准中医辨证、中西医双轨验证优化诊疗全过程,使得该院早癌检出率提升35%。
2
医工交叉,拓宽精准医疗边界
近年来,医工交叉融合成为医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武汉市第一医院科教处处长、皮肤科主任陈柳青认为,临床需求反向推动技术创新,医工交叉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正不断拓宽精准医疗边界,为守护群众健康注入新动能。
陈柳青教授(左)与团队成员讨论芯片上的皮肤组织形态。
近日,在市卫健委举行的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中,陈柳青团队研发的高仿生血管化多器官芯片技术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参评选手与评审专家的好奇与讨论。陈柳青介绍,器官芯片采用微流控和3D打印技术,可成功构建仿生度超80%的血管化多器官,并模拟人体多器官间的相互作用,更准确地再现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机制。更有意义的是,器官芯片可以为患者个体化构建,帮助快速筛选对患者有效的化疗药、靶向药及免疫治疗等,避免“试错治疗”,让更多患者从个体化精准治疗中获益。该技术经媒体报道后,目前已有上海专家联系陈柳青进行项目咨询,寻求合作与应用。
传统的颅形诊断主要依赖医生经验判断和手工测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并容易产生误差。为打通这一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堵点,武汉市第一医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研发的婴幼儿“智能颅形诊断与矫正系统”,应用红外条纹投影结构光技术和AI深度学习算法,不到1分钟即可完成婴幼儿颅形数据采集,实现微米级精度的三维建模,极大缩短诊断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该院儿科、新生儿科负责人王娜介绍,系统还将根据诊断结果,为婴幼儿量身定制颅形矫正头盔。据介绍,自2024年启动试用以来,该系统已为百余位婴幼儿提供了颅形异常筛查,其高效、精准的诊断广受患儿家长好评。
自身免疫性疾病几乎可影响身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各异且难以治愈。该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邹亮主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个体化精准Car-T(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体系”技术项目,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给T细胞装上“雷达”后回输至患者体内,改造后的T细胞可精准识别并攻击引发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异常B细胞,重置免疫系统平衡,实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长期缓解。
3
微创医疗,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立足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前沿,武汉市第一医院多位专家精研术式,将“创伤小、康复快、功能恢复好”的微创理念转化为切实的临床获益,显著提升患者诊疗体验。
武汉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在机器人辅助下为泌尿系肿瘤患者精准微创解决病痛。
身着蓝色手术服的医生稳坐在控制台前,双目紧贴目镜,隔空“指挥”着患者体内的机械臂进行毫米级的精细动作。这一场景,就是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周高峰正操控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为一名膀胱癌患者实施精准切除手术。自2022年起,武汉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实施“保留腹膜完整性的腹膜外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借助机器人手术系统的高精度操作能力,巧妙选择腹膜外间隙作为手术路径。这一策略最大程度保护了腹膜屏障功能,有效避免了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等常见并发症。同时,精准的机械臂操控显著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了对肠道功能的干扰,患者术后疼痛更轻,肠道功能恢复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提前,住院周期缩短。
甲状腺癌的传统开放手术会在患者颈部留下明显疤痕,由此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社交和就业压力。该院甲乳外科副主任医师阮剑团队改良术式与手术器械,使用“口腋联合入路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和“金手指”拉钩,将手术切口隐蔽于口腔前庭和腋窝自然皱褶内,实现颈部无可见疤痕。“金手指”拉钩灵活辅助手术操作,维持稳定手术空间,并保持视野清晰,扩大了手术适应征,让更多患者获益。据悉,此项腔镜甲状腺术式目前已推广至全国10余个省市,惠及全国范围内2000余位患者,为其兼顾疾病根治与生活质量。
在处理复杂胆道疾病方面,该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周程团队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镜介入技术”,为复杂胆道梗阻患者群体提供了解决方案。该技术在影像引导下仅需微小皮肤穿刺点即可建立操作通道,胆道镜可直视胆管内部结构,实现对结石、狭窄等病变的一体化精准处理。
“手术不仅仅是切除病变,更重要的是恢复功能。”周高峰、阮剑、周程等外科专家一致认为,外科手术微创化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减少组织创伤、加速术后康复进程、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为传统手术高风险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4
治病更“愈心”,温暖医疗打造城市IP
“你的情况能做腔镜手术,是台大手术,手术那天我只做你这一台。”广州姑娘黄海丽甲状腺癌术后半年,仍清晰记得主刀医生阮剑术前给她吃下的“定心丸”;雾都重庆,小星因红斑狼疮陷入绝望,一通深夜打给武汉医生邹亮的求助电话,让她放下迟疑赶来武汉就医,并在出院后发出“武汉,好一座有温度的城市”的真诚感慨。
小星(左三)出院时给武汉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护团队送上鲜花和锦旗。
两段跨城就医故事,共同指向一个关键词——温暖。技术纵然是核心竞争力,但让患者铭记的,是被尊重、被理解、被善待的那颗“医者仁心”。2018年,武汉市第一医院党委提出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把“温暖”写进制度、落到细节,使之成为医院每位医务工作者的行动自觉。7年的持续创建工作,也让“温暖医疗”成为江城武汉柔软的城市IP。
温暖,首先源于技术自信。黄海丽担心颈部留疤,医院用全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技术,只在乳晕旁留下5毫米创口;小星惧怕终身服用激素药物带来多种副作用,医院用CAR-T疗法为她按下生活“重启键”;皮肤科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用中药汤剂联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并辅以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和肉毒素微滴注射成功治疗难治性玫瑰痤疮患者;中西医结合体重管理门诊累计为数百名“胖友”成功健康瘦身……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正是“西医有特色、中医有品牌、中西医结合显优势”的硬核实力,让“温暖”有了落地的底气。技术的高度支撑服务的温度,当疗效可预期,患者才敢把生命和尊严一并托付。
温暖,更藏在200条服务举措里。武汉市第一医院在全市率先推出“全预约精准分时诊疗”,皮肤病患者平均候诊时间从两小时缩至三十分钟;“互联网医院”架起患者就医便捷桥梁,线上服务患者超百万人次……点滴细节让患者感到“被看见、被在乎”。广州患者黄海丽术后自发当起“代言人”,重庆患者小星出院后把武汉称作“第二故乡”,正是对“江城最温暖医院”创建工作的最好回响。
2023年8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盘龙城院区开诊;2024年9月,利济路院区内科楼启用;当前,皮肤病专科大楼与医疗综合楼建设正在利济路院区全速推进。武汉市第一医院院长彭鹏表示,随着服务能级的持续提升,武汉市第一医院“江城最温暖医院”党建品牌和医疗服务品牌内涵不断深化,逐渐成为彰显城市温度的医疗名片。
来源:武汉晚报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2.5小时到武汉!这条高铁有重大进展
硚口汉超首秀,每一帧都是热血勋章
寿命长的人,双脚一般有这4个特征→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