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兴企 质量强企——从牛顿思维到量子思维的范式革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3:38:00    

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在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织的当下,企业如何突破“内卷”、实现高质量发展?答案或许藏在两个关键词中:文化与质量。文化是基础的、深沉的、持续的力量;质量是生命、根基、声誉;品牌是全部无形资产的凝聚与浓缩,品牌的基础是质量。当牛顿式的机械思维难以应对量子时代的不确定性,企业文化与质量建设能否成为破局的关键?而更深层的逻辑,则需从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寻找——从牛顿思维到量子思维的跃迁,正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

现实的所有问题都源于“旧思维与新时代”的矛盾,或者是“刻舟求剑”的结果。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但人们都习惯用确定性的方法去描述、去计算、去规划。这就是最大的笑话,根本性错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是产生矛盾的罪魁祸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用概率方法(AI)、量子方法(思维)来描述世界,研究我们的工作,这是走出困惑、困境的唯一途径。

党中央强调,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深刻把握“七大思维”的内涵要义、逻辑机理、培育路径,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第一 文化、质量、品牌的本质与关系​

企业是合法注册的赚钱的经济组织,是社会价值和财富的创造者​。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以营利为目标,但更需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是经济组织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载体。企业既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更是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其本质在于将资源配置效率转化为社会福祉创造能力。民营企业通过“孝善文化”提升员工忠诚度,以“小善行动”反哺社会,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 文化——企业的灵魂与基因​。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人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文明,是从企业内部生长出来的物质与精神,不是舶来品或外植体。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内心的法律与规矩。化是企业的精神内核,是价值观、行为规范、传统习惯的总和。它不仅是员工凝聚力的源泉,更是企业竞争力的隐形支柱。文化是组织的灵魂基因,是价值观、行为准则与精神追求的集合体。它既包含"奋斗者为本"的奋斗精神,也蕴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将个体意志凝聚为集体动能的黏合剂。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不讲文明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价值观、使命愿景、行为准则等,关注内部管理和员工认同,较为抽象。企业文化主要影响企业内部管理和员工行为。通过制度建设、培训、活动等方式,在内部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内部凝聚力,激发员工积极性,目标对象为员工。

文化的双重性​——有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腐朽文化与优秀文化之分,既是“粘合剂”(如通过读书会、合唱团增强员工归属感),也可能是“双刃剑”(如保守文化导致创新停滞)。文化的双刃剑效应——文化具有强大的赋能效应:华为"狼性文化"推动5G技术领跑,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实现组织裂变。但文化若固化为封闭系统,也会成为发展桎梏。某些传统制造企业因"经验至上"的保守文化,错失数字化转型机遇,印证了文化双重性的现实挑战。应该大力提倡“企业文明”,因为文明是文化的精华部分,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先进的光明的部分。没有坏的文明,没有腐朽、落后的文明。文明之间没有冲突,文化之间冲突很大很多。

(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与根基。

质量指产品在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外观、耐用性等方面满足用户需求和期望的程度。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产品的内在特性和外在表现,对用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主要方面——

1.性能。功能,产品实现预期用途的能力,如手机的通话、拍照功能。效率,完成特定任务的速度和效果,如电脑的运行速度。

2. 可靠性。稳定性,在特定条件下,产品持续正常运行的能力,故障率低。寿命,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能够正常使用的期限。

3. 安全性。使用安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和财产无危害,符合安全标准。环境安全,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小。

4. 外观质量。外观设计,产品的造型、色彩、质感等,符合审美需求。包装的完整性、美观性和保护功能。

5. 经济性。成本效益,产品的价格与其质量、性能相匹配,性价比高。维护成本,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费用合理。

判断依据——

1. 法律法规要求。产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对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强制性要求。

2.标准规范。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行业标准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适用于特定行业。企业标准,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通常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3. 合同要求。产品质量应符合买卖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

4. 产品说明和承诺。产品实际质量应与产品说明书、标签、广告等明示的质量状况一致。

重要性——

1.保障消费者权益。高质量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保障其人身和财产安全。

2.提升企业竞争力。优质产品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市场信任,提高市场份额。

3.维护市场秩序。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有助于规范市场行为,防止劣质产品冲击市场,促进公平竞争。

4.促进经济发展。高质量的产品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

产品质量是衡量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程度的关键指标,涉及多个方面,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契约​。

品牌是企业全部无形资产的浓缩,承载着质量、信誉与情感价值。品牌是企业在市场中树立的形象和认知,关注消费者感知和市场地位。提高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吸引消费者,目标对象为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品牌要通过产品、服务、营销、传播等方式,在市场中塑造品牌形象。品牌吸引外部关注。包括名称、标识、广告、包装等,具体可感知。品牌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消费者认知。强大的品牌吸引消费者和合作伙伴,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认可。

​ 品牌是文化价值的市场化表达。品牌是文化穿透市场壁垒的利器,更是文明成果的具象化呈现。

文化与品牌的关系​——文化是品牌的根基,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品牌的基础是质量。企业文化是品牌建设的基石。华为的“狼性文化”与“科技品牌”互为表里,特斯拉的“极客精神”塑造了“颠覆者”形象。

企业文化和品牌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企业发展。企业文化是品牌的根基,品牌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载体。二者在概念、目标、建设方式和影响范围上存在区别,但协同作用能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和品牌需与企业战略一致,协同推动战略落地。适应市场变化。文化和品牌需及时调整,助力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企业文化为品牌定位、形象塑造提供内在依据。如迪士尼的“创造快乐”文化支撑了其品牌。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将企业文化传递给消费者,增强市场认知和认同。苹果的“创新、简约”品牌形象体现了其企业文化。提升竞争力,塑造独特优势。增强内部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为品牌建设提供动力。

不要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文化沉淀,否则最终沦为“昙花一现”(如某些网红品牌)。

关键结论​——文化与品牌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但需警惕“伪文化”与“空品牌”——没有价值观支撑的文化是口号,没有产品力背书的品牌是泡沫。

第二 关于文化兴企的行动要点

“文化兴企业”的核心在于构建和弘扬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使其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五粮液的和美文化、老窖的共生哲学、四川中烟的宽窄文化、东锅的同创文化等等,影响巨大。文化兴企,核心包括:

1. 明确的价值观体系——

核心价值观:确立企业所秉持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为全体员工提供共同的判断标准和行动指南,如诚信、创新、责任等。

使命与愿景:明确企业的存在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激励员工为之奋斗,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领导者的示范与推动——

以身作则:企业领导者应率先践行企业文化,成为文化的倡导者和榜样,通过自身行为影响和带动员工。

积极推动:领导者需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战略,制定并实施文化建设计划,持续推动文化落地。

3. 全员参与与实践——

广泛认同: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使全体员工深刻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将其内化于心。

行为体现: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践行企业文化,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完善的制度保障——

制度匹配:建立健全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设计与文化理念相契合,避免“两张皮”现象。

激励机制:设立符合文化导向的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引导和激励员工积极践行企业文化。

5. 持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通过故事、仪式等方式,传承企业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文化创新: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和创新企业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6. 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品牌——

形象塑造: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牌建设:将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增强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文化兴企业”的核心在于构建以价值观体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通过领导者的示范推动、全员的积极参与、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持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真正强大的企业文化是长征文化,是红军长征的智慧——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团结互助、百折不饶,这是企业战胜各种困难的重要选择。深入学习长征智慧,以变制变、见招拆招、绝境求生、向死而生、组织协同、实事求是、系统思考、极限突破、人民至上、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等精神,把长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毛泽东主席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正如美国作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特别是“四渡赤水”有AI智慧——自适应、自组织。毛主席的得意之笔。

第三 关于质量强企的实践路径

质量强企需要从多个方面系统推进,关键措施是:

1.强化质量管理基础。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标准(如ISO 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优化。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确保体系有效运行。推进标准化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严格执行标准,规范生产流程,提升产品一致性。

2.深化质量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设立专项研发资金,鼓励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应用数字化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实现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监控,提高管理效率。

3.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优化供应商管理。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选择优质供应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提升质量水平。推动产业链协同。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质量提升。建立质量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链条质量协同。

4.培育质量文化。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组织质量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质量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将质量绩效与员工薪酬、晋升挂钩。表彰质量先进个人和团队,激发员工积极性。

5.加强品牌建设。明确品牌定位。将质量作为品牌核心价值,打造高品质品牌形象。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维护品牌信誉。严格产品质量控制,确保品牌承诺兑现。加强售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6.强化质量基础设施。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提升检测水平。利用质量服务平台。利用“一站式”质量服务平台,获取计量、标准、认证等服务。 借助平台资源,解决质量难题。

7.加强质量合作与交流。参与行业交流。积极参加行业会议、展览,了解最新质量动态。与优秀企业交流质量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企业可以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质量管理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应用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实现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监控等非常重要。

第四 关于品牌优企的具体方略

在量子思维下,品牌可以实现量子跃迁,一夜成名!比如DeepSeek,品牌价值超过所有科技企业。

要实现“品牌优企”,企业需要系统规划和全面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具体着手:

1. 制定清晰的品牌战略——

品牌定位: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目标市场和差异化优势,确保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独特位置。

品牌愿景与使命:设定品牌的长远目标和使命,指引品牌发展方向。

2. 加强品牌设计与形象塑造——

品牌形象设计:设计醒目的品牌标识、标语和视觉系统,传达品牌个性和理念。

品牌故事打造:讲述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增强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3. 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

产品质量保障: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性能稳定可靠,满足消费者需求。

优化客户服务:提供优质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4. 多渠道品牌传播与推广——

整合营销传播:利用广告、公关、社交媒体、内容营销等多种渠道,扩大品牌曝光度。

数字营销: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实现个性化营销。

5. 加强品牌管理与维护——

品牌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及时调整品牌策略。

危机管理: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及时应对品牌危机,维护品牌形象。

6. 推动品牌创新与升级——

产品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满足市场变化和消费者新需求。

品牌升级:根据市场趋势和企业发展,适时进行品牌升级,提升品牌价值。

7.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融合:将企业文化与品牌理念相融合,增强员工对品牌的认同感。

全员参与: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品牌建设,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8. 深化品牌合作与联盟——

跨界合作:与其他品牌或机构合作,开展联合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

供应链协同: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共同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共赢。

9. 注重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可持续发展:将环保、公益等理念融入品牌战略,提升品牌的社会价值。

企业可以全面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优企”的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品牌优企的逻辑​——品牌溢价能力:苹果凭借“创新文化”实现产品高毛利,毛利率常年超35%。品牌抗风险能力:疫情期间,同仁堂凭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文化坚守,稳居中医药龙头地位。

第五 伟大的企业都有“量子思维”

思想比黄金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终点比起点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思维决定一切。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人类最大的监狱是大脑,而不是牢房。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认知牢牢禁锢着。”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我们自己在思维中设置的禁锢。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并非是实体的围墙,而是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思维。 这个“监狱”不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欠发达”的本质是什么?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主要是思想。“经济欠发达”的根本原因是“思想欠发达”。发展,必须解放思想。

比如三维看二维就很简单,四维看三维更简单。科学家已经解决升维问题,比如“分形”“莫比乌斯环”“克莱因瓶”“卡拉比-丘流形”等。

戴维.玻姆(Dvid.Bohm)说“世上一切问题,皆自思维”。

人与人的差别在思维,不在肉体。天才都是高级思维。爱因斯坦说,一切困难问题的答案都在另外一个层次。一切矛盾在于空间维数太低,提高思维度数就没有矛盾与困难,在三维空间解决二维问题就简单,在四维空间解决三维空间问题易如反掌。面对复杂局势,要以思维能级提升重构认知框架,突破传统桎梏。提高思维层次,就是扩大格局,提升境界,在更大空间思考问题、寻找答案。自己思维提升了,就是给对方“降维打击”。一切矛盾和困难都是因为心境不开,格局不够,维度太低。只要思考维数提高,什么困难都解决了。

什么是量子思维与牛顿思维?差异是什么?可以说,凡是有人参与的活动(比如经济、政治),凡是质量趋于0的微观世界(思维领域),都有不确定性或者测不准性,必须用量子思维。凡是无生命的活动(比如星球运动),凡是质量远远大于0的宏观世界(机械制造等),都可以用牛顿思维。

1. 牛顿思维:线性思维。机械原子论,将物质视为独立、确定的“原子积木”,认为世界由可分割的实体构成,各部分通过线性因果关系相互作用。

2. 量子思维:非线性思维。能量纠缠体,揭示物质本质是能量波函数,微观粒子无法孤立存在,如电子云的叠加态。

牛顿思维以经典力学为基础,强调物质的可分割性运动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的线性逻辑,适用于稳定环境下的规模化生产(如传统制造业的流水线模式)。

量子思维则于量子力学原理,认为系统本质是能量波函数的叠加态,强调非线性关联、概率性演化与观察者效应,更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如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协同创新)。

“量子思维”——从确定性到概率性。人工智能AI的数学基础就是概率论,因此胡出差错。市场如量子云团,要接受“叠加态”与“测不准性”。从“牛顿思维”转向“量子思维”。“牛顿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确定性,有牛顿力学方程,只要知道起点(X0,Y0,Z0)就能算出运动轨迹,知道哪天有“日全食”或者“月全食”,表现出客观性、连续性、唯一性、实测性、宏观性等特征。“量子思维”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有薛定谔方程,有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波粒二象性原理”“观察者效应”等,不能从起点(X0,Y0,Z0)精确算出运动轨迹,表现出叠加性、互补性、整体性、纠缠性、离散性、跃迁性、多重性、随机性、微观性等特征,但仍有一套新的确定性规律。牛顿思维强调“因果明确”,先有原因后有结果。量子思维强调“因果不明”,先有结果再找方法。我们学习量子思维的目的,就是要从“测不准”中找到“确定性”,从而取得更好成效。

牛顿思维——实体、独立、有界、硬球、分解、原(合成)。本质是分析性、还原性、因果决定性、线性思维(直线)。整体=部分之和,1+1=2.

量子思维——无形、关联、无界、重叠、不分、复杂、随机。整体>部分之和,1+1>2.是一种整体性、辩证性、概率因果性、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从牛顿思维到量子思维的全面改革——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从严格决定论到概率因果论、从主客分离到主客一体,从非此即彼到兼容并包,适合个人、组织和社会。

量子思维,针对VUCA时代与BANI时代——强调整体而非部分、强调关联而非独立、强调综合而非分解、强调辩证而非还原、强调问题而非答案、强调潜力而非当下、强调谦卑而非傲慢、强调统一而非分离、强调复杂而非简单。适合新旧动能转换、多种模式交换、数字化与智能化的VUCA时代 (V-易变性volatility、U-不确定性uncertainty、C-复杂性complexity、A-模糊性ambiguity)与BANI时代(脆弱性Brittle、焦虑Anxious、非线性Non-linear和难以理解Incomprehensible)。

BANI时代旨在替代传统的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模型,以更精准地刻画当今世界的复杂性。

‌‌BANI的四大核心特征——‌脆弱性(Brittle)‌:现代系统(如经济、社会或技术)表面稳定,实则高度依赖单一因素,微小扰动可能导致崩溃,例如雷曼兄弟破产或供应链中断。‌‌‌焦虑性(Anxious)‌:信息爆炸与不确定性加剧了普遍的心理压力,个体和组织常陷入决策瘫痪或过度警惕。非线性(Non-linear)‌:因果关系被打破,微小变化可能引发巨大后果(如“蝴蝶效应”),传统预测模型失效。‌‌难以理解(Incomprehensible)‌:尽管数据丰富,但复杂系统(如气候变化、全球金融)的运作逻辑超出常规认知框架。

‌‌与VUCA时代的区别‌——BANI并非完全否定VUCA,而是对其的深化:VUCA强调环境的外部属性(如变化速度),而BANI聚焦系统内在缺陷与人类心理反应。‌‌BANI更突出应对策略的“适应性”与“韧性”,而非仅依赖灵活性。这与气候模型洛伦兹(Edward.Norton.Lorenz)方程相似,产生“混沌”(无序中的有序、确定性系统的内随机)和“蝴蝶效应”(初值敏感性),实际上就是“量子思维”。

3 方法论对比:确定性型与概率性路径。牛顿思维依赖“给定初始条件预测结果”的机械模型(如泰勒制管理),而量子思维通过“态叠加”探索多路径并行(如华为“备胎计划”的技术冗余设计)。 在区域发展中,牛顿范式表现为“规划先行、分步实施”,量子范式则强调“动态适应、涌现创新”(如沿滩区“园村共建”的弹性土地利用模式)。

4. 组织形态:科层制与生态化

牛顿式组织强调层级控制与职能分工(如传统园区管理局),量子式组织通过“自组织网络”实现跨边界协同(如沿滩区“央企带民企”产业联盟)。

第六 企业思维从牛顿到量子的范式转换

牛顿思维VS量子思维:企业困境的根源​。

牛顿思维——强调确定性、线性增长与层级管控,这在工业时代成就了福特模式。但在量子时代,海尔打破科层制建立"小微组织",山东港口"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服务重构。

量子思维——强调不确定性、叠加态与生态协同。当前企业的“内卷化”“人才流失”“创新乏力”,本质是思维方式的危机。

牛顿思维:机械论的桎梏​

特征​:追求确定性、线性增长、控制导向。

​困境​:将员工视为“螺丝钉”,导致创造力窒息(如传统KPI考核压制主动性)。以“规模至上”为目标,陷入同质化竞争(如房地产行业价格战)。

​量子思维:概率论的突破​

特征​:拥抱不确定性、协同共生、用户共创。

​实践​: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将员工变为“创客”,激活个体价值。江小白“用户共创”:通过社交媒体征集创意,让消费者参与产品定义。

范式对比​:

​维度​——牛顿思维​ ​量子思维​

​目标​——确定性增长 可能性探索

​组织​——科层制 自组织网络

​创新​——线性研发 开放式创新

​用户​——被动接受者 共同创造者

以量子文化重塑企业生态——​

文化重构:从“控制”到“共生”​​。学习宁德时代“极限制造”文化:将“零缺陷”目标转化为全员参与的“细胞单元”管理。借鉴谷歌“20%自由时间”:允许员工探索兴趣项目,激发隐性创新。

品牌进化:从“产品”到“生态”​​。案例:小米“手机×AIoT”生态链,以品牌为纽带连接200+企业,构建智能生活场景。

方法论:

价值锚定​:明确品牌核心价值(如“科技普惠”)。

场景渗透​:通过用户体验重构品牌认知(如蔚来“车电分离”模式)。

组织变革:从“机械体”到“生命体”​​。海尔“链群合约”:打破部门壁垒,以用户需求驱动资源重组。华为“铁三角”: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专家协同作战,实现“力出一孔”。

​质量筑基——建立“质量生命观”,只有0分和100分。

文化铸魂​——建立"动态文化观",如构建"科学家+工程师"双轨机制。让文化既传承"工匠精神"又包容创新试错。

品牌赋能​——打造"价值共同体",将CCUS技术转化为碳中和品牌资产。实现技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振。

思维升维​——培育"量子领导力",借鉴国企"三张清单"治理模式。在战略制定中预留弹性空间,使组织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量子态适应能力。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牛顿思维教会我们“建造大厦”,量子思维教会我们“培育森林”。文化兴企的本质,是构建“价值观驱动的生态系统”;质量强企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用户心中的精神图腾”,达到信仰境界。品牌可以实现量子跃迁,一夜成名!

行动倡议​——以文化为根,培育“开放、共生、进化”的组织基因;

以质量为基——在确定性系统发现随机性,万无一失;

以品牌为翼——在不确定中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以量子思维为灯塔——从“追赶者”蜕变为“定义者”。

特斯拉用"第一性原理"颠覆汽车产业,SpaceX用"快速迭代"改写航天规则,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觉醒与思维革命。让我们以文化为根魂,以质量为锚点,以品牌为风帆,在量子思维的浪潮中,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最后,我说:​​“未来属于那些敢于在混沌中创造秩序,在不确定中定义各种可能的企业。”​​

(李后强2025年9月9日在“文化兴企.质量强企——2025年四川省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创新发展大会“上的报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