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李域 实习生陈丽华
国际头部资管机构纷纷向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贝莱德在华布局便是典型缩影。
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范华就全球资源整合、本土化策略等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在全球管理规模达到12.5万亿美元的体量下,贝莱德要继续保持高增长并不容易。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因此显得尤为关键。”范华坦言,过去四年贝莱德在中国的发展可能较预期要慢一点,但长期投入的成效已开始显现,贝莱德建信理财就是颇为成功的案例,基金业务也将迎来突破”。
早在2006年,贝莱德就通过收购美林投资管理,间接涉足中国市场,此后,公司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逐步建立起本土化的团队,拓展了多项业务。2020年,贝莱德基金获批成立,成为首家获准在中国独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商资产管理公司,2021年5月,贝莱德与建行及淡马锡合资设立的贝莱德建信理财也获准在中国开展理财业务。
在范华看来,贝莱德中国在全球布局里锚定了“Global to China ”“China to Global ”“China to China”三重核心定位。其中,“China to China”(即立足中国本土开展募资与投资)是当前阶段的主要方向,通过深耕国内市场,持续积累本土化投资经验、夯实本土投资能力,随着这一能力的不断提升,贝莱德中国后续将进一步打通全球资源与中国市场的连接通道,进而吸引更多全球投资者参与到中国市场。
贝莱德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范华(受访问者供图)
贝莱德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十九年前。
2006年,贝莱德通过收购美林投资管理持有中银基金股份,首次叩开中国资本市场大门。2009年北京代表处的设立,标志着本土化探索的深化;2020年获批设立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则成为其在华业务里程碑。此后,贝莱德与建设银行、淡马锡合作成立理财公司,逐步构建起涵盖公募基金、理财公司和 QDLP 跨境投资的业务版图。
理财公司贝莱德建信理财凭借固收类产品优势实现倍数级增长。截至2025年上半年,贝莱德建信理财存续产品已达118只,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115只,权益类产品2只,混合类产品1只,今年上半年规模增幅达到33.23%。
贝莱德基金目前公募及专户的总规模大约150亿元,通过调整投资团队、优化考核机制及引入系统化主动权益策略,争取逐步提升产品业绩;QDLP 跨境投资在 2025 年重启后加速推进,5 月成功发行了一支全球主动管理的债券产品,未来还将发行权益等产品,计划进一步打通境内外资产配置通道。
“扩大业务版图的驱动因素是中国市场具有长期吸引力。”范华表示,相比集团全球资产管理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属于起步阶段,“中国市场不仅体量庞大,更重要的是,居民和机构投资者在不断寻求多样化的资产配置方式。这给外资机构留下了广阔空间”。
在全球布局中,贝莱德中国已锚定了“Global to China ”“China to Global ”“China to China”三重核心定位。范华称,贝莱德中国希望成为连接中国和国际资本市场有效的桥梁,让国际投资者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投资标的,也为中国投资者提供更多全球市场见解和投资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贝莱德在海外拥有完整的投研体系和丰富的产品经验。但如何将这些全球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对于贝莱德这样的外资机构而言,是其面临的核心问题。
“One BlackRock是贝莱德的一种文化,任何客户需求都能得到全球资源支持。”范华介绍,集团依托领先的金融科技系统,在投资研究、风险管理和后台运营上实现全球信息共享,这大大提升了效率和透明度。
近年来,贝莱德在中国不断加大本地化投入。一方面,持续引进兼具本地与海外经验的投研人才,既能承接集团流程,又能结合中国市场特性落地;另一方面,积极引入海外成熟策略并进行本地化改造。
“比如我们把海外的系统化策略带到国内,结合本地数据优化后,陆续推出了沪深300和中证A500指数增强产品,市场反响不错,所以我们日前也推出了第三只指数增强产品 – 中证500。”范华指出,绿色投资是另一个典型案例。在海外,可持续投资已成主流;在中国,它也逐渐成为投资重点,“我们在国内获批的绿色债券基金,就是结合海外经验和本土客户需求设计的。”
除了产品与策略,团队管理同样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首家外商独资公募,贝莱德基金的团队变动一直引发市场热议。对此,范华给出了解释:“贝莱德自1988年成立以来,本身伴随快速发展和多次并购,组织调整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她强调,每一次调整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公司成立的早期阶段需要具备创业精神和沟通能力的人才,而当业务进入深化阶段,本土投资能力的重要性会显著上升。
这种组织磨合也体现在产品策略上。据悉,接下来贝莱德基金将把更多资源和重点放在系统化投资平台建设上,同时将继续扩展产品线,持续把全球的量化研究和风险管理能力引入中国市场。
范华表示:“希望未来能把贝莱德全球好的投资经验和产品逐步带到中国市场。 同时,公司也在探索‘固收+’‘多资产’等策略,并将根据本土客户需求做定制化设计。”
贝莱德成立于1988年,成立初期专注于为机构客户提供固定收益投资和风险管理服务。公司以其专业的信用分析和风险控制体系逐步建立声誉,吸引了大量机构资金。
2006年贝莱德与美林资管(MLIM)合并,引入大量机构投资者;2009年斥资135亿收购巴克莱全球投资者公司(BGI),获得旗下全球最大的ETF交易平台iShares,使贝莱德在被动投资领域迅速崛起,交易之后,贝莱德从一个1.3万亿美元的大型资产管理机构,一跃成为3.3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
贝莱德的市值也在创始人拉里·芬克(Larry Fink)的带领下从1999年上市时的11亿美元,变成2009年的448亿美元,十年增长了40倍。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贝莱德在全球管理的总资产规模高达12.5万亿美元,涵盖股票、固定收益投资、多资产、现金管理、另类投资、数字资产等。
从布局轨迹来看,贝莱德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通过不断试水、逐步加码来深化。在范华看来,这种节奏体现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相较于短期内爆发,我们更期待的是通过持续耕耘,逐步积累。”
对未来的判断,范华的观点十分明确。她坚信,中国市场的长期潜力毋庸置疑,然而,外资机构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积累业绩、磨合团队,进而赢得投资者的信任。“中国资本市场既有庞大体量,也有严格的监管环境。这意味着需要耐心,更需要长期积累。”她补充道:“无论是公募、理财还是跨境业务,我们的目标都很清晰,就是服务好投资者,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全球配置,实现财富幸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