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春茶季结束,茶农开始修剪茶树。如何“废叶”变“金叶”?这家茶叶生产车间开始制作乌龙茶,为茶农增加经济收入。
眼下,洞庭山碧螺春茶季已进入尾声。之后,随着气温的升高,茶树新长的芽叶不仅粗大而且质硬,生产的茶叶卖不出好价格,因此长期被茶农冷落,甚至白白浪费掉。如何让“废叶”变“金叶”?今天(4月24日),记者在吴中区东山镇碧螺村的一家茶叶加工生产车间中,找到了答案。
车间正在摊晾鲜叶
每年4月份春茶采摘结束后,东西山的茶园就会进入休整期。中午,记者驱车前往碧螺村,沿途看到一些茶园里,茶农们正在修剪茶树。修剪下的枝条上,芽叶虽然仍有鲜嫩之色,叶片却相对较大,质地也较硬。“这个时候的鲜叶,已经不适合用来做碧螺春茶了。”茶农们告诉记者,春茶季结束后,一般就会对茶树进行修剪,为明年生长积蓄力量。
工人们正在进行摇青环节
然而,走进位于碧螺村的一家名为瑞莹轩的茶叶加工生产车间,却是一派繁忙的制茶景象。一位茶农正背着三箩筐的鲜叶前来交货。车间里,地上摊晾着几大竹匾的鲜叶,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摇青。“我们正在制作的是乌龙茶,用的是茶农们不要的大叶子。”瑞莹轩的负责人杨莹告诉记者,每年一过春茶季,茶树鲜叶就没人采摘了,茶农们修剪茶树时,这部分鲜叶被直接扔掉,“我就想着废物利用,尝试把这部分鲜叶做成乌龙茶。”
乌龙茶是一种首创于福建的半发酵茶,原料正需要叶片较大的鲜叶,制作需要经过摊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多个步骤。为了在乌龙茶里留住碧螺春茶独特的花果香,杨莹在加工过程对工艺进行了改良,“焙火要轻,不能让花果香流失。”
制作乌龙茶的鲜叶,叶片较大,属于制作碧螺春茶的“废叶”
用碧螺春茶原料制作乌龙茶,杨莹已经试验了三年了。“前两年是试水,成品只提供给爱茶的‘发烧友’品鉴。”让她没想到的是,反响特别好,不仅茶汤口感好,还自带花果香,“最高卖过6000元一斤。”今年,她打算扩大产量,正式对外销售。为了区别于普通的乌龙茶,她还特意为这款茶取了个名字叫“碧螺青茶”。
事实上,利用好碧螺春茶的“废叶”这件事,杨莹一直在琢磨。春茶季,制作特级碧螺春茶时筛选出的残叶,她用来制作了白茶,取名“洞庭晒白”。“春茶季的碧螺春茶原料贵如金,我一点也舍不得浪费,几乎全部利用起来了。”杨莹告诉记者,到了不同的花季,她还会利用库存的碧螺春茶原料,制作栀子花碧螺春、桂花碧螺春、茉莉碧螺春等不同的花茶。
“通过制作乌龙茶、白茶、花茶等利用形式,可以把‘废叶’变‘金叶’,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杨莹说,今后希望能将这一形式推广,延伸茶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更好带动东西山茶园提质增效。
(苏报融媒记者 朱雪芬/文)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