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物业纠纷数量逐年攀升。镇巴法院立案庭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来镇巴法院受理的物业合同纠纷案件达203起。此类案件虽标的额小、事实清楚,但涉及群体广、矛盾易激化,传统诉讼程序耗时长、成本高,难以满足群众高效解纷的需求。
为破解物业纠纷难题,镇巴法院立案庭积极探索“督促程序优先、集中送达助力”的办案模式。
支付令精准发力
4月中旬,某小区物业对39户业主向镇巴法院申请支付令,要求支付拖欠的物业费。法院受理申请后,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至第二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对该39起债权债务关系明确的案件依法发出支付令,要求业主15日内履行义务或提出异议。支付令程序仅需30天即可完成从申请到执行的全流程,费用仅为普通诉讼的1/3,极大地降低了维权成本。
集中送达破解难题
针对业主“难寻”问题,镇巴法院立案庭采用“错峰上门”的方式,联合物业人员精准定位,一次性完成32起案件的文书送达,送达成功率达80%以上。对部分业主提出的物业服务质量异议,法官同步开展法律释明,引导业主理性应对,减少对立情绪,促成4户业主当场缴费。
联动解纷促和解
在本次支付令集中送达专项行动中,针对6户业主提出的物业服务不达标、收费不合理等异议,镇巴法院联合住建局进行集中答疑,通过“法官释法+行政答疑”双同步,就物业服务质量、物业费定价依据等焦点问题,现场出示住建部门备案文件及物业服务等级评定报告,用权威数据消除业主疑虑,对物业合同法律问题进行重点解读,实现异议100%撤回。
此次专项行动成效显著。一是效率提升,案件平均处理周期缩短至21天,较传统诉讼程序提速77%;二是成本降低,物业、业主节约诉讼费用超66%,业主主动履行率达45%。
“支付令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文书,而是司法为民的温度传递。”镇巴法院立案庭法官表示,物业纠纷的化解需物业与业主的“双向奔赴”。物业企业应主动倾听诉求,提升服务水平,以“整改清单”回应“问题清单”;业主群体需理性维权,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意见,拒缴物业费并非解决纠纷的最佳选择。今后,镇巴法院将进一步完善“调解+支付令”的分层解纷机制,推动物业纠纷源头预防:一是扩大支付令适用。针对水电费、小额欠款等类型案件推广适用督促程序;二是强化府院联动。联合住建部门建立物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从源头减少纠纷;三是智慧赋能送达。运用电子送达、2368助手、通讯方式协查等技术,提升办案效率。
32起物业纠纷的高效化解,是镇巴法院践行“如我在诉”理念的生动实践。从“对簿公堂”到“督促履行”,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镇巴法院以创新举措回应群众期盼,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动能,书写了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民生答卷”。
作者:范纬
编辑:许沥心
责编:翟力强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