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风,揉碎了春日的暖阳
春意漫过窗台,
信阳市平桥区幼儿园的庭院里,
悄然铺开一卷“生活教育”的画卷。
4月9日,一场以“巧手启童趣·素养润童心”为主题的
生活技能展示活动,
在孩子们的指尖轻轻绽放。
没有比赛的硝烟,
只有专注的眼神、跃动的指尖,
和那些藏在纽扣缝隙里的成长密码。
园长寄语:
【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呼吸】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张卫华园长望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轻声说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成长像呼吸一样自然。当孩子学会扣一粒纽扣,叠一床被子,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当你用了三次尝试才系好鞋带,但每一次失败都比成功更珍贵——因为那是生命在探索自己的节奏。”
“咚——咚咚!”这是‘成长鼓’!每一声鼓响,都是对勇敢的召唤——就像小种子破土时,大地的心跳。孩子们指尖的每一次尝试,都成为春天里最响亮的鼓点!
——擂鼓不为喧嚣,而为唤醒沉睡的勇气。
这一刻,成长的序幕在童真与自然的交响中,悄然拉开。
生活即课堂,稚手绘春意
小班的萌娃们端坐在软垫上,指尖捏着圆润的木珠,一颗、两颗……棉绳穿过的不仅是彩珠,更是对“专注”最初的注解。中班的孩子轻抚外套的纽扣,像在解开春天的谜题,一粒粒扣合的是秩序,亦是独立的勇气。大班的哥哥姐姐将被子叠成方正的“小云朵”,书包里的书本与水杯各归其位,一举一动间,藏着对生活的郑重与热爱。
“教育不必刻意,生活自有答案。”
老师们退居幕后,用镜头记录下每一帧稚拙却认真的画面——鞋袜穿反时的憨态、衣领褶皱里的倔强、纽扣进错门后的重来……这些瞬间,比“完美”更动人。
小记者赵云熙采访同伴:“你叠的‘小云朵’被子能飞多高?”
同伴(认真):“能飞到月亮上!因为园长妈妈说,被子叠整齐了,梦才会香!”
云熙(点头):“那我今晚要叠十层云朵,带全班去太空野餐!”
成长有迹,时光成诗
活动摒弃了冰冷的评分表,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本《春日成长手札》。教师以笔为舟,载着孩子们“扣纽扣的17秒”“串珠链的第一次成功”,在时光长河中留下温柔的注脚。家园共育的“技能漂流瓶”里,家长上传的照片中,有孩子在家踮脚挂毛巾的侧影,有餐桌前摆放碗筷的专注——生活里的细碎,终将汇成素养的江河。
“教育是静待花开,是让每一颗种子在泥土里舒展。”
活动中,没有奖杯,只有掌声,孩子们眼里的光,比任何荣誉更明亮。
小记者赵云熙举着话筒采访家长代表:
云熙:“阿姨,为什么我的‘成长手札’里画了好多小星星?”
家长:“每颗星星都代表你的一次勇敢尝试。你看,这颗是你第一次独立扣纽扣,那颗是你帮同伴整理书包……”
云熙(雀跃):“那我要把星星种在幼儿园的草地上,晚上就能发光啦!”
润物无声, 滋养生命的根系
教师将孩子们的“技能瞬间”剪辑成短片。镜头里,一个中班女孩反复尝试装枕芯,最终用小手压实边角,露出梨涡浅笑;一个大班男孩调整书包肩带时,悄悄对同伴说:“要像拥抱云朵一样背好它。”这些片段,被投放在班级的“成长星光墙”上,成为四月最温情的注解。
“所谓养成教育,是让成长像呼吸一样自然。”
幼儿园同步启动“家庭共育微行动”,邀请父母用一周时间,记录孩子自主完成一件小事的历程。或许是一粒纽扣的独立扣合,或许是一本书的整齐归位——教育的诗意,藏在生活的褶皱里。
后记: 春泥护花,静听拔节声
四月的平桥区幼儿园,没有喧哗的竞赛,只有指尖与生活碰撞的轻响。那些稚嫩的手,正在解开成长的第一个纽扣;那些蹒跚的尝试,终将长成未来的参天姿态。
云熙:“园长妈妈,为什么小班弟弟要穿珠子呀?”
园长:“因为每一颗珠子都是‘专注’的魔法石,穿得越多,魔法越强哦!”
云熙(眼睛发亮):“那我能用魔法石变出彩虹吗?”
园长(蹲下身):“当然!等你学会把魔法石串成手链,彩虹就会从你的指尖跳出来啦!”
“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在春风里学会奔跑,而不是催促花开。”
这个春天,我们以生活为壤,种下一颗会发芽的种子。
春日寄语: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生活的细节里,触摸成长的温度;
愿每一份素养,如四月的细雨,悄然浸润生命的原野。(通讯员 吴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