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香港故事丨港人志愿服务队:爱心筑桥促深港融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9:21:00    

新华社香港4月27日电 题:港人志愿服务队:爱心筑桥促深港融合

郭辛、白瑜

午后的深圳福田口岸熙熙攘攘、人流如织,几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人群中格外醒目。每当看到张望的旅客,他们便主动上前,用粤语或略带港味的普通话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

这群志愿者来自深圳福田街道组织的港人志愿服务队。队伍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往来通关的跨境学童“保驾护航”,为日益增加的港人旅客提供交通路线、购物消费、医疗就医、物流快递等服务。

“国家的发展让我们香港人感到安心,我们也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跨境旅客看到我们就觉得安心。”港人志愿服务队队长徐亚女的话道出了许多志愿者的心声。2024年7月成立至今,这支不断壮大、现已过百人的队伍,正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深港融合的温度。

“双城义工”

周五午后,家住香港北区的徐亚女搭乘小巴前往香园围口岸,通关后又通过深圳地铁2号线换乘4号线,来到福田口岸,全程耗时约1小时20分钟。

随后,徐亚女换上红马甲,站在福田口岸港人过关入境必经路线上的规定位置,等待为即将从香港返回深圳的跨境学童引路。

每次2个多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对徐亚女来说总是过得飞快。有时她要张开双臂化身“人墙”为跨境学童开路,有时会为跨境旅客寻找遗失的物品,或告知港人如何使用软件叫车和办理内地电话卡等。

每当志愿服务结束后,已60岁出头的徐亚女并不觉得疲惫,神采奕奕地与其他岗位的志愿者分享服务心得,用行动践行着“助人的快乐能让岁月生辉”的格言。

早在20多年前儿子上小学时,徐亚女就开始在香港北区的学校里担任义工。她希望在言传身教中为儿子树立榜样。“那时身边很多义工都是跨境学童家长,在家长里短、天南海北的闲聊中,大家相互帮忙。”

去年,她通过同乡会得知福田街道要成立服务队后,便立刻报名,并凭借在香港丰富的义工经验且熟悉两地人文,被推选为港人志愿服务队队长。在她的号召下,身边不少朋友都加入了港人志愿服务队。“他们都想奉献力量,成为深港两地沟通的桥梁。”

“微服务”背后的“大融合”

徐亚女在香港生活了60多年,习惯用粤语和英语与人交流。对她来说,伴随着大半年在深圳做志愿服务而来的,是普通话水平的突飞猛进和对内地发展的更深了解。“语言沟通顺畅,是港人融入内地生活的表现之一。”

在徐亚女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内地和香港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越来越多深港居民开始了“双向奔赴”的跨城生活。“我身边有些朋友选择退休之后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甚至有些早年移居国外生活的港人如今也拖家带口搬回内地。”

“他们同时也将港人积极参与公益、热心志愿服务的好传统带到更多地方。”徐亚女说,她希望发挥语言和经验等方面优势,在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不断融合过程中,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更令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在深圳的志愿者经历,竟无意间成了儿子在内地创业的“引路石”。

徐亚女做义工时,常与其他内地志愿者交流大湾区的发展近况。当她把这些见闻讲给家人听时,让一直以来热爱武术的儿子萌生了在深圳开设武馆的想法。

“现在越来越多内地家长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徐亚女的儿子看来,大湾区人口多、市场大,创业潜力巨大。

徐亚女说,自己做义工是帮助别人,现在感觉也在帮自己的孩子圆梦。“看着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去大湾区追梦,我这个做妈妈的,当然要为他们搭好这座桥。”

跨越山海的“爱心桥”

大多港人志愿者和徐亚女一样居住于香港,但他们不怕麻烦、热心公益,为来往通关的两地旅客提供多种便民服务。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每次在群里发布志愿服务信息,港人志愿者们都踊跃报名参与。”口岸志愿服务队队长吴志新感谢港人志愿者的热心。

“常常一条招募信息发出去不到几分钟,人数就满了。”吴志新说,香港义工培训有严谨专业和完整规范的系统,特别是在对长者和弱势群体的服务方面,值得深圳借鉴和学习。

为了发挥港人志愿服务队所长,深圳福田街道专门为港人志愿者开辟了新的服务阵地——前往广西偏远山区开展援助长者的志愿行动。

一路上,他们帮扶独居老人,照顾留守儿童。有志愿者向吴志新表示,希望有一天也能带着广西山区的老人孩子去香港,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夜幕降临,福田口岸依然灯火通明,望着川流不息的身影,吴志新不禁感慨:“港人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用点滴付出,筑就了一座跨越山海的‘爱心桥’。”

这座桥在见证更多“双向奔赴”故事的同时,也写下了内地与香港不断融合的生动注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