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外贸企业一直在咬牙坚持着,和国家大局同频共振。在这种关头,《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为我们外贸的民营企业注入了'强心剂'。”烨通鞋业创始人施芳日前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在“世界工厂”东莞,成百上千的民营中小外贸企业支撑起了这个城市实体经济的发展,这里是最早把握改革开放机遇的一座城市。如今,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越来越多,作为企业,他们感到倍受鼓舞。
去年,民营企业创造了“三个首次”。第一个首次,是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超过60万家,达到60.9万家,持续为外贸发展注入新生力量。第二个首次,是首次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第三个首次,是占我国消费品进口比重首次超过50%,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至51.3%,其中在日化用品、水果等产品中比重超过六成。
施芳说,在和美方博弈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跟随国家导向,绝不让步。在他们的坚持下,现在已经有部分美国客户松口表示可以恢复生产,并且所有成本由美方自己承担,“其实就是成本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身上。”
“外部的风浪越大,我们越要需要齐心协力!”施芳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不仅明确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更以务实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在项目推介对接以及要素获取等方面提供规范高效便利的服务,为民营企业出海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政策空白区域的支持也提供了正向引导。
文| 记者 孙绮曼 刘佳宁
图| 记者 汤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