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场丨守护鲁山四十四载,淄博“林二代”与他的五千珍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0:23:00    

在投身林业一线之前,“标本采集”于李德山而言,不过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术语。而今,这个皮肤黝黑、沉默寡言的汉子,指尖抚过标本柜时,却能如数家珍般道出每片羽毛的纹路、每片叶脉的走向。

在淄博市鲁山林场,李德山“林草乡土专家”的称号与他的5000余份动植物标本密不可分。由此而来的一座“标本馆”,更是让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淄博生态。

鲁山深处的标本守护者

5月7日,初夏的鲁山,鸟鸣啁啾。山脚下,鲁山林场动植物标本馆内,游客们络绎不绝。他们或驻足观赏,或低声交流,被标本馆内的丰富藏品所吸引。

步入馆内,仿佛踏入了一个静谧而神秘的生态王国——玻璃展柜中,蝴蝶翅膀上的鳞粉在光线下闪烁着细腻的光泽,鸟类标本的羽毛根根分明,植物标本的叶脉纹理则如同精美的雕刻,诉说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是雕鸮,鲁山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猛禽;这是鼩鼱,鲁山目前已知的最小的哺乳动物……”李德山正热情地为游客讲解着。作为淄博市鲁山林场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的副科长,他对这些标本的了解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般熟悉。

记者跟随李德山走进他的工作室,只见整面墙的标本柜中,数不清的标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从微小的昆虫到翱翔的鸟类,从低矮的草本到高大的木本,这里宛如一座微缩的鲁山生态宝库。“这些都是我的宝贝。”李德山轻抚着展柜,语气中满是温情。

工作室中央的操作台上,镊子、解剖针、标本夹等工具摆放得井然有序,几本泛黄的专业书籍中夹着枫叶制成的书签,别有一番风味。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便开始学习制作标本,直至2014年正式启动系统采集工作,这些工具几乎陪伴我走遍了鲁山的每一寸土地。”李德山翻开一本本厚实的标本采集记录,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标本的坐标、海拔、生境,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回忆。

2023年仲夏,当最后一件标本被精心安置在展柜中时,这座凝聚了李德山十余年心血的标本馆正式对外开放。如今,5000余份标本按照昆虫纲、鸟纲等类别有序陈列,其中不乏珍稀的动物和昆虫标本,更有无梗五加等山东特有的珍稀植物标本。

“林二代”的坚守与传承

李德山是一名典型的“林二代”。44年前,当他背着铺盖卷踏入鲁山林场时,父亲曾指着漫山遍野的树苗对他说:“这些树苗就像你,只有扎下根,才能长成材。”这句话,李德山铭记了44年。此后的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沿着父亲走过的山路,开始新一天的巡护工作。

1984年盛夏,松毛虫肆虐鲁山山林,给林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李德山通过引进、繁育、驯化320余只灰喜鹊,实施了生物防治措施,成功控制住了虫害,保护了这片绿色的家园。

然而,真正让李德山在林业界声名远扬的,是他对珍稀树种的悉心守护。在标本馆的独立展柜里,无梗五加的种子被精心保存着。这种山东特有的珍稀植物在鲁山仅存13株野生植株,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2012年,当李德山在林场的沙沟营林区发现这一野生植株后,他立即启动了扩繁计划。2025年4月,当第54株无梗五加回归栽植并在鲁山扎根时,他笑得如同孩子般纯真。

如今,60岁的李德山即将退休,但他培育的北五味子幼苗正在茁壮成长,核桃楸的回归栽植数量已达55株。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鲁山林场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的年轻同事不仅已能够独立完成珍稀树种的鉴定工作,还能制作出精美的昆虫标本。“看到这些孩子,就像看到了44年前的自己。”他欣慰地说,“鲁山的树会记住,我们这些‘林二代’曾经来过。”

夕阳西下,李德山站在山脚下,眺望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林。微风拂过,林涛阵阵,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动人故事。在这片他守护了半生的土地上,5000余份标本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们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