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随着美国对进口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正式生效、日本与美国的关税谈判陷入僵局,日本政府计划扩大美国大米进口以换取关税减免的风声,还没走上谈判桌,就先在日本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强烈的反对声音主要来自日本农民和执政党自民党内部。
日本作为大米产地之一,闹“米荒”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25年4月发布的数据,自2023年中期以来,日本各地米价持续上扬,至今已达原价的1.5至2倍,甚至出现了民众赴海外购米或偷米案件的情况。执政的自民党也因为处理米价问题无方备受攻击,内阁支持率低迷。面对即将到来的参议院选举压力,自民党内有声音称,扩大美国廉价大米进口既可以解国内“米荒”,又可以作为关税谈判筹码。然而,这一看似“两难自解”的动议为何会引发强烈反对?这一看似单纯的农产品价格问题,为何会引发如此激烈的政治对立?
对于米价高涨的原因,日本政府的一般解释是2023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导致广泛歉收,产量大减。同时,餐饮业与旅游业复苏推动需求急剧增加,这两个因素导致米价迅速飙升。其实这只是短期原因,根源在于日本政府自上世纪70年代起逐步推行“减反政策”,鼓励农户改种小麦、大豆等作物,有意识减少稻田耕作的面积和稻米产量。这种做法使得日本大米产能日趋走向衰退,抗风险能力较低。
“减反政策”背后,是执政的自民党与日本农业群体及其代表“农协”(JA)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政治—利益交易。一方面,在日本战败后,当权的自民党及其保守右翼阵营与左翼革新势力长期对峙,时刻面临着后者的竞选压力。另一方面,在日本农村社会,农协因其掌控着农产品流通、融资、保险、生活服务等多项功能,对日本农民有着强大掌控力。为了巩固投票基础,自民党利用执政权力,通过向农村倾斜政策、提供农业补贴和维持高米价等方式换取农协的支持,双方由此形成了政治同盟。在历次重大选举活动中,农协都会动员旗下农民向自民党贡献大量选票。而农协的领导机构——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长期与自民党内“农林族”议员合作,影响立法和农林水产省的政策走向,从而形成一个“政—官—农”的铁三角权力机制。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政治交易也产生愈发明显的负面效应。自民党简单直接的利益输送,催生了农业收入与产业收益的脱钩现象——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逐步演变为农民主要收入的保障。农民开始不愿意投入技术革新,一味通过减产以提高价格,实质上放弃了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农业的整体凋零。产业力量日渐虚弱的农协也因此愈发依赖财政救济,并坚决反对任何农业自由化手段来压低米价。从20世纪的WTO谈判到21世纪的TPP谈判,JA均组织了全国范围的抗议与游说。此外,自民党也基于和农协合作的“成功经验”,始终倾向于通过物质利益交换获取选票,而非提升政策议题的规划力或执行力。事到如今,自民党和JA都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抱团取暖,导致在大米问题上始终踌躇,坐视局面恶化。
短期而言,日本政府或可通过动用国家粮食储备暂时缓解米荒压力,以“拖字诀”等待新米上市;另一方面,政府拟将粮食生产纳入“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战略”,以强化粮食产能及其供应链的完整性。然而,在现行体制未作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此举能否真正奏效尚存疑虑。历史经验表明,农协多以“维护粮食安全”为名,实际往往将政策转化为获取财政补贴的工具。除非着眼于自民党与农协之间的政治利益交易,对农协开展深层次改革,消除深层次的体制掣肘,否则这类扬汤止沸的治标行为,只会在未来重演更多米荒现象。(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