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地处鲁西的千年古县——临清不出所料地又火了一把,吸引80多万游客前来“打卡”,游客人数、旅游收入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2.8%和52.3%,再次跻身国内游热门目的地行列。
临清,这座千年运河畔的宝藏小城,接住了“泼天流量”,也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文旅答卷。人们不禁要问:凭什么临清火爆“出圈”且能够“长红”、“全域红”,并将大流量成功变现?或能透过这个五一假期找到一些答案。
再造一个园带火一座城
“早就听说临清是个宝地,一直想过来看看,这次终于如愿成行。”5月1日晚7点,华灯初上,东宛园售票处仍排起了长队。来自北京的付先生告诉记者,白天游览了运河钞关、鳌头矶等地,晚上行程则安排在这里。
五一期间,东宛园景区天天爆火
东宛园夜景
今年五一假期,东宛园景区举办“潮起临清 星耀宛园”2025临清东宛园第三届音乐美食文化节。《宛园十二锦》沉浸式互动区成为亲子家庭的打卡热点,投壶、飞花对诗等游戏摊位前排起长龙;美食街区炊烟袅袅,香气漫溢,各类特色美食摊位前人头攒动,一碗羊汤暖胃暖心,一口烧麦唇齿留香;游乐场内尖叫与欢笑此起彼伏,海盗船载着游客冲上云霄,过山车疾驰引发阵阵欢呼;文创休闲街区人气爆棚,新开张的葫芦店里寓意吉祥的彩绘葫芦供不应求;游船码头从早到晚都排着长龙,木桨划开水面,荡起阵阵涟漪……据景区运营负责人许志伟介绍,五一假期景区接待游客2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5.7%。
再造一个园,带火一座城。东宛园于2016年开工建设,2023年国庆前夕才正式对外开放,但却从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横空杀出,不得不说是一匹黑马。资料介绍,景区以临清历史上最繁荣的明清市井文化为背景,重造临清州署、启秀楼、威武门以及大码头等临清名胜建筑,生动再现了明清时期临清“商贾云集,戏楼茶馆、店铺酒肆,鳞次栉比”的繁荣景象,将临清深厚的运河文化、历史文化、京剧文化、美食文化进行旅游业态的活化展示,打造集古镇观光、沉浸式演艺、研学拓展、民俗展示等于一体的全国运河文化示范旅游项目。2024年,景区荣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大运河文化美食市集入选首批“好客山东”文旅市集。
讲好运河故事留住市井烟火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
大运河是临清的重要名片,也给临清带来数百年繁荣。“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临”即指临清。在千百年的历史流变中,大运河为临清留存下运河钞关、鳌头矶、舍利塔等大量历史珍遗。
各种美食小吃吸引了游客打卡“舌尖上的临清”
而在临清城区,有一条长满芦苇的狭窄河道蜿蜒而行,这就是元运河河道,至今保留着元代的临清闸、会通闸以及月径桥等古建筑。不远处的明运河,河道形制仍保持完整原貌。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申遗,临清古运河遗迹功不可没。
此外,还有运河钞关,全国现存唯一的运河钞关,历史上位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
临清不仅是运河文化的见证者,同样是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亲历者。在原老国棉厂旧址打造的国棉1960文创产业园,成为鲁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样板。斑驳的红砖瓦墙、独特的穹顶车间、巍然矗立的烟囱……穿越时空长廊,半个多世纪前的工业印记依稀可见。五一假期,园区吸引游客13.1万人次。
近年来,临清市积极做好运河文章,聚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文旅样板。坚持市场化思维、市场化运营;坚持“四个一批”,即策划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布局一批旅游服务网点,建设一批主题酒店、乡村民宿,发展一批特色餐饮、旅游商品;以运河为主轴策划打造“沿着运河游临清、跟着非遗游临清、寻着美食游临清、随着四季游临清”主题旅游线路,签约重点文旅项目33个。同时,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加大运河研究推广力度,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通过举办中国大运河(临清)文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中国大运河(临清)非遗美食文化季、戏剧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持续讲好运河故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临清“游运河、逛古城、品美食、听京剧”。
5月5日,2025大运河(临清)戏剧美食现场交流活动落下帷幕。其中,主会场东宛园打造“大运河中华美食市集”,展示运河沿线的地标性美食和老字号、非遗小吃,营造“运河烟火气”;分会场国棉1960文创园推出“国潮戏剧美食音乐节”,打造戏剧巡演、主题音乐会、篝火夜话等多形式的夜消费场景;运河钞关景区通过票友擂台、非遗戏曲互动等环节,为游客呈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戏剧盛宴。
运河千帆过,临清百味香。临清因运河而兴,大运河不仅带来商贸繁荣,更汇聚了南北食材、融合了八方风味,南北饮食文化在此交融,在一代代临清人的坚守与传承下不断传承、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清美食文化。来到临清,您品尝的不仅是美食。每一道菜品,都是时光沉淀的味道;每一缕香气,都升腾着运河畔的烟火记忆。
临清什香面
一河诗画,满城烟火。临清美食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便是“市井烟火”。临清人的一天是从清晨一页托板豆腐开始的。临清什香面,一面成席,搭配18种辅菜小料,号称最有仪式感的一碗面;热气腾腾的临清烧麦,薄如蝉翼的面皮裹着鲜香肉馅,十八褶的匠心捏出时光的纹路,咬上一口,汤汁浸透唇齿;捶鸡面将面条的爽滑、鸡肉的鲜嫩以及汤头的浓郁融合在一起,吃鸡不见鸡,是面又不是面;还有锅烧鸡子、芝麻羊肉等一道道临清特色菜……一位网红曾这样感慨:“在临清吃早餐,90天不重样!”
“品临清味道,品的是历史传承,品的是文化创意。”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维华说,近年来,临清坚持“戏剧为魂、美食为媒、运河为脉”融合思路,深入挖掘“文旅+戏剧+美食”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大力塑造“游在山东,吃在临清”的城市名片,吸引更多游客打卡体验“舌尖上的临清”,拉动餐饮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更强活力。
全城“应考”,小城接住大流量
“咱们的胡同游现在出发!”随着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刘英顺一声吆喝,一支浩浩荡荡的百余人“胡同游大军”淹没入中洲古城街巷中。
“临清本不产竹,竹子都是经运河从南方运来。久而久之,这条巷子逐渐形成了专门生产竹竿和竹制品的手工业集散地,因此,就有了竹竿巷这个街名。”刘英顺说。
刘英顺发起的“胡同游”今年已经是第18个年头
在刘英顺娓娓讲述中,老胡同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变得立体、生动起来,仿佛穿越回到了昔日“繁华压两京”的时代。
“考棚街的牌坊、锅市街的竹器铺、竹竿巷的板搭门、前关街的冀家大院、碾子巷的汪家大院……这些不仅是临清人的根,更是一座千年古城变迁的历史见证。”退休后的刘英顺开始义务为游客讲述老胡同的历史文化故事。如今,“胡同游”已经延续到第18个年头,也成为临清文旅的一张名片。
在“宠客”这条路上,临清也一直不遗余力。
五一假期前,一份《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在临清广为流传——
当游客走进临清的街巷,探寻“临清什香面”“清真八大碗”等特色美食时,让我们以“让食”之美传递热忱。您可以错峰就餐或者在家施展厨艺,把心仪的“老字号”座位留给远方的客人。当遇到寻味的游客,不妨热情推荐地道餐馆,分享您私藏的美食地图,让每一次味蕾的邂逅,都成为游客记住临清的温暖印记……
假期前一周,临清宣布免费开放26个停车场、3103个车位,游客扫描小程序即可查找最近的停车场。
黄金周假期对临清而言无疑是一场“大考”。欣慰的是,城市“应考”能力越来越游刃有余: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县级领导带队驻点,宣传、文旅、公安、城管等多部门协同作战,市民出行纷纷选择电动车、自行车,尽量在家就餐,将餐桌让给游客……当四面八方的脚步朝着这座城奔来,看到的是临清的接待能力,感受到的是城市温度。
从爆红、一点红到全域长红
一河春水穿城过,无限风华两岸生。
“千年大运河孕育了临清的厚重底蕴,也留下了丰富的文旅资源。我们坚定不移地聚焦聚力推进‘文旅兴市’战略,锚定‘大运河’IP大流量,推动运河、戏剧、非遗、美食等多业态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力提速、乘势而上,推动文旅产业从‘引流’到‘长流’、从‘爆红’到‘长红’、从‘一点红’到‘全域红’,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示范样板。”临清市委书记张志刚说。
未来,一方面要保护传承历史文脉,让历史积淀活态呈现、焕发新生。一方面要坚持“爆点做火、文化做活、景点做靓、线路做精、配套做全、服务做优”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东宛园、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品质,抓实国棉1960文创园、元运河风情园、贡砖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旅项目,打造更多明星、拳头产品;加快建设特色美食街,完善星级酒店、精品民宿、游客中心及停车场、公厕等基础配套设施。
“没有突然的爆红,更没有偶然的‘泼天流量’。只有上下一心、自觉自发,不断推动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大向品质提升转变,从粗犷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从传统模式向新兴业态转变。提升‘行得畅’的便利度,彰显‘留得住’的城市温度,打造‘还想来’的满意度,才能讲好‘临清故事’,让临清成为近悦远来的文化会客厅和旅游首选地。”张志刚表示。
(大众新闻记者 记者 胡磊 薛良诚 通讯员 程源 倪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