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禹城# #禹城市# #禹城好风光#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站在徒骇河堤上远眺,禹城的轮廓在平原上舒展。这座城市的名字,始于唐天宝元年(742年)那纸诏书——朝廷依“禹息故城”的传说,将“祝阿县”更名为“禹城县” 。更名的依据,至今仍埋在城西的具丘山:
山东省考古研究院1992年的报告确认,这座土丘是龙山文化遗存(距今3900-4100年),出土的陶器、骨器在土层中静卧四千年,恰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时代重叠。黄河泥沙层积成陆,历史也在具丘山上层层堆叠。
康熙五十年(1711年),县令曾九皋在具丘山顶重建禹王亭,亲手挂上“神功千古”匾额;十三年后,雍正朝的工匠又增筑三楹主殿,青砖灰瓦的清代建筑群就此定格。如今走入禹王亭博物馆,孩子们正踮脚拓印康熙年间的治水碑文。
老馆长说:“香火会断,但孩子触摸碑刻的瞬间,历史就活了。”1977年,具丘山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它不再只是祭祀场所,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时空胶囊。
扒鸡的香气从街巷飘来。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褚安俊在西街支起烧鸡铺,武火煮沸、文火慢炖四小时,直到鸡肉“五香脱骨”。近百年后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县韩锡胙品尝后,依鲁菜“扒”的技法为其更名。
后来这滋味被快马送入紫禁城,乾隆甚至特批用宫中冰柜运送。如今褚氏第七代传人仍守着老汤,而政府以“非遗工坊”扶持小规模匠人——一只鸡的传承,藏着平民谋生的韧性。
水与城的对话
禹城的魂魄,终是系于水。
徒骇河的名字源自《尔雅》“禹疏九河,众徒惊骇”,记载着大禹“因势利导”的智慧;
唐代更名时“禹息故城”的传说,将治水精神铸入地名;今日徒骇河湿地公园里,芦苇荡过滤着水质,廊桥跨过清流——四千年前“疏导九河”的哲学,仍在滋养现代生活。
那些“文化”,不只是生存的痕迹:
具丘山的陶片是先祖与水博弈的物证;
褚家扒鸡的老汤里沸腾着商人应对世变的巧思;
清代禹王亭的梁柱上,刻着官员对民心的敬畏。
没有恢弘史诗,只有泥沙里长出的智慧。当孩子咀嚼着扒鸡听大禹故事,当主妇在徒骇河畔浣衣——历史早已化入烟火,如水流过平原,无声却深。
历史厚重,文化绝伦。小编斗胆,妄写此文。从您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中得以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