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多方精准发力,让“紫色经济”带动昆明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记者 杨峥 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曹灿辉
春末夏初,昆明教场中路被蓝花楹渲染成浪漫的紫色长廊,如梦如幻的景致不仅吸引四方游客共赴“紫色之约”,更悄然催生出“紫色经济”新场景。
春城借“紫”绘新篇,意义不小。于城市形象而言,蓝花楹已然成为昆明的一张独特名片,让昆明在众多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声名远扬。曾经,人们提起昆明,多是“四季如春”的气候印象,如今,紫色花海成为新的记忆点,丰富了城市的浪漫内涵。从经济层面看,其带动作用显著。自2019年首届蓝花楹文化旅游季举办以来,教场中路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周边餐饮、住宿、文创消费突破2亿元。“赏花经济”正蓬勃发展,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并且,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非遗技艺借蓝花楹文化旅游季的契机,从幕后走向台前,瓦猫泥塑、纸鸢制作等传统技艺转化为体验式消费等,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实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
当然,“紫色经济”发展也面临挑战。例如,每逢花期,教场中路游人如织,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周边基础设施在庞大客流冲击下略显捉襟见肘。再比如,文创产品虽丰富多样,但部分存在设计雷同、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难以充分满足游客对高品质、独特纪念品的需求。因此,让“紫色经济”成昆明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还需多管齐下。
强化景观维护与配套设施建设。蓝花楹花期有限,要想延长“紫色经济”的红利期,需从景观维护入手。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确保蓝花楹健康生长,花期稳定。同时,完善公共休息设施、增加停车位、优化公共厕所布局等,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可在蓝花楹观赏区设置一些富有创意的休息长椅,造型可以是花朵、树叶等与蓝花楹相关的元素,既满足游客休息需求,又增添景观趣味性。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旅IP。昆明不能仅满足于蓝花楹带来的短期流量,要深挖背后的文化价值。可以举办蓝花楹文化节,邀请文化学者、艺术家参与,开展诗歌朗诵、绘画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将蓝花楹与昆明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相结合。还可以开发蓝花楹主题的非遗项目,如蓝花楹印染技艺,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制作过程,将文创产品与非遗传承紧密相连。
创新营销手段,拓宽宣传渠道。昆明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全方位展示“紫色经济”的魅力。邀请网络达人、旅游博主前来体验,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扩大宣传范围。同时,与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推出蓝花楹主题旅游套餐,将景点门票、住宿、餐饮等进行打包销售,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紫色经济”为昆明文旅融合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抓住机遇,多方精准发力,让“紫色经济”带动昆明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