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常州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占比84.1%,全省领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1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3年增长6.1%,增幅位列苏南第一。从工业制造明星城到工业智造名城,从国际化智造名城到新能源之都,常州市持续巩固新能源产业优势,着力强化创新引领,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万亿之城再出发实现良好开局。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招引百亿项目、培育千亿企业、打造万亿产业,重大项目不断刷新常州行业各项“创新极”。2024年,全市共42个项目入选2024省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15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20个,重点聚焦新能源、合成生物、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领域;重大产业项目达30个,数量并列全省第二。
一台台高耸轰鸣的巨大机械、一组组穿梭协作的机械手臂、一幅幅项目加速推进的画卷展现了常州全市上下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的奋进姿态。今年3月3日,江苏英飞源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智能化未来工厂在溧阳高新区正式投产,标志着英飞源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发展迈入新阶段。
图源:常州日报
为助力项目加快建设,常州市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督导。常州在全省率先推出重大项目服务“五即工作法”——准入即交底、注册即领照、拿地即开工、开工即接电、竣备即发证,全力打造最省心、最便捷、最高效的重大项目服务模式。截至今年一月份,常州市已累计助力超90个省市重大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刷新项目建设“常州速度”。
2025年,常州市55个项目入列省重大项目,入列项目数量规模相较去年增加了13个,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实施项目达到45个,较去年增加9个。储备项目有10个,主要聚焦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合成生物等重大产业,以及民生保障等领域,均凸显出城市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未来方向。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常州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的引领下,常州市的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常州市正逐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深耕新兴产业赛道,新能源已成为常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常州的新能源实践,不拘泥于制造业的生产端,而是以全产业链、全场景、全要素锻造出更具张力的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常州已构筑起包括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电机、充电桩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集聚了近4000家相关制造企业,产业密度居全国首位。
作为理想汽车核心生产基地,常州已形成“电驱动研发—电机生产—整车制造”全链路布局。日前,纯电SUV整车工厂落地常州,进一步整合本地化供应链资源,实现从电机、电控到整车组装的垂直闭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品控能力。
图源:常州发布
除了新能源产业外,常州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作为国内最早布局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产业园区之一,常州高新区围绕先进碳材料产业大力引育、聚力创新,已培育出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创碳谷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同时,引进了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领军研发机构,还建成了常州达姆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生产服务机构,构建起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活力四射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2023年5月,常州市成功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近年来,全市18个项目入选“科创中国”系列榜单、位居全省试点城市第一;常州市科协先后荣获全市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常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激活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图源:常州发布
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是常州市近年来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该实验室围绕“工业母机的高性能制造基础理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工业母机工艺适应性、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精度稳定性提升技术,攻克高性能工业母机研制技术和工业母机智能化技术。
企业作为科创发展的主力军,不断提升常州含“新”量。在遥观镇光大环保技术装备(常州)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一场关于生物质化学链负碳制高纯绿氢的技术攻关正有序推进。作为省级“固废无害化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大装备联合东南大学等高校,加速推进生物质能高效转化与绿氢制备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其研发的“农林废弃物氢炭联产与碳污共脱关键技术”项目目前已入选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清单。
此外,为了吸引和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常创新创业,常州市推出“龙城英才计划”。该计划通过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住房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常发展。
文/崔欣
资料来源:常州发布、常州日报、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