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从《黑客帝国》里的意识迁移,到《阿凡达》里的异体操控,科幻想象涉及的脑机接口,正一步步向现实迈近。
近期,国家医保局编制印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前瞻性单独立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这意味着,脑机接口技术正式进入医保目录,一旦技术成熟,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收费路径已经铺好。
所谓“脑机接口”,简单地说就是“意念控制”。即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搭建通道,不依赖肌肉和外周神经,也能直接交互。目前,全球还没有一款侵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国家医保局此番“提前一步”,显然不同寻常,有望通过明确的政策信号,释放激励效应,推动这项前沿技术加速落地。
让瘫痪者“行走”、为失语者“发声”、帮失明者“复明”……尽管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起步较晚,但该技术应用价值巨大,尤其在医疗领域。从最近的三个“首次”中便可窥一斑:湖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天津启动建设全国首个脑机接口综合临床实验病区;国内首例高通量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患者恢复良好,通过“脑控”玩上了《黑神话:悟空》。当“意识流”变成“信息流”,再有人工智能的强力加持,脑机接口在康养、消费娱乐等领域的前景也值得憧憬。
未来已来,“瞻前”很重要。去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脑机接口被明确定义为“未来产业”。正如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医保局在编制立项指南的过程中,统一新增了一系列前瞻性价格项目,将有限的政策资源用于支持高水平的真创新。从产业视角来看,也唯有及早谋划、系统部署,才能抢占机遇、赢得主动。比如,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集成系统,脑机接口涉及材料、算法、芯片等多个环节,研发难度大,需要不断试错和迭代,离不开充足的人才储备,完善的行业标准,上下游协同的创新生态。
风险未知,“顾后”不可少。既要克服技术瓶颈,也要树立底线思维。近年来,无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是人形机器人,抑或是脑机接口,都必须正视两大主要风险:隐私保护和伦理挑战。当哪一天“读心术”变得相当成熟,遭遇黑客攻击怎么办?此外,有专家认为,脑机接口现在是让病人成为正常人,未来是让正常人成为超人,后者面临的争议显然更加突出,必须充分研判利弊,厘清伦理边界。去年2月,科技部发布的《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就明确提出,开展脑机接口研究,应主要致力于修复型脑机接口技术,服务公众健康需求,非医学目的的注意力调节、睡眠调节等增强型脑机接口技术,应在严格规范、明确获益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鼓励探索和发展。
人机共生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人的“意念”总要先于行动。这是自我意识的在场,也是不确定之中的确定性。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