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说遵义铝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AI炼铝师”,抱着好奇的心态,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5月13日下午3点,走进厂区集中控制室,这里弥漫着不同寻常的紧张感。
当中央大屏上的电解槽分子比数值稳稳定格在2.42时,总经理周锋突然笑出了声——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意味着这家每年耗电60亿度的“电老虎”,终于被套上了智能缰绳。
预测大模型界面。(遵义铝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电解槽分子比、熔炼温度、氟化铝添加量、出铝量等数据,支撑如此海量数据演算并高效指导生产的,全部出自这位看不见的“新同事”之手。
“‘AI炼铝师’其实是个大模型。”周锋解释,去年,企业与华为云联合研发了国内首个电解铝复杂电解质体系下工艺指标动态优化预测大模型。
该模型以槽控日报、检化验等数据集为基础,运用科学预测方法,实现了对分子比、氟化铝添加量及出铝量的高效计算与分析,精准测算生产工艺关键参数的最优组合。
“就像给工厂装了一个‘大脑’,把模糊的经验变成了精确的数字指令。”周锋说,这套系统不依赖工艺人员的经验,而是通过分析海量数据给出最优方案。
自“AI炼铝师”上岗后,就与工人们配合默契,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作搭子”。“比我这个干了30多年的老师傅更懂电解槽的‘脾气’。”厂里的老把式张明远说。
“过去,每天要花3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收集电解槽运行数据,手动计算成百上千的工艺参数,还要结合经验作决策。”张明远说,整个过程费时费力,稍不留神就会算错,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
电解工人正在作业。(遵义铝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走进电解厂房,记者看到在智能操作台前,轻按按钮,288台的智能化电解槽随即响应。
“生产更轻松,效率也更高。”周锋说,以前人工操作难免有误差,经常出现配比偏高或偏低的情况,现在配比波动范围缩小了近一半,用电也更节省。
“就像炒菜时的调料配比,电解槽分子比直接影响电解槽的工作状态。”周锋解释,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电解槽分子比必须精确,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产量,增加电耗。
这家有着40年历史的老牌铝企,用电成本占到总成本的三成以上,去年一年就用掉了近60亿度电,电费支出让企业压力很大。如今,这位“新同事”每年可省下7000万度电,节约电费约4000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彭林元 张弘弢
编辑 杨羽
二审 赵昆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