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两山”之路重塑美丽江源
江源平
1
时序入秋,莽莽高原依然苍翠漫卷。亘野的森林草地让群山如同绿浪奔涌不绝,昔日的秃峦与黑土滩疮痍已褪。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从中国东南那座粉墙黛瓦的村庄到中国西部的高原之巅、三江之源,青海因自身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特别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成为“两山”理念实践的关键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赴高原,深刻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对青海指明产业“四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这一关乎全局的战略定位与殷殷嘱托,为青海以“两山”理念为破题之钥,彻底扭转发展逻辑、重塑山河面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坐标。
破题,只因高原大地的阵痛曾如此真切——本底环境高寒干旱、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关键生态系统敏感脆弱,而过去粗放生产带来的生态伤痕触目惊心:草地退化、土地沙化、藏羚羊种群锐减。面对保护与发展的撕扯,青海的突围迫在眉睫——若守护生态屏障,经济出路何在?若延续传统路径,脆弱家园焉存?
保护与发展之间,有没有通路?
“两山”理念深刻阐明了“发展”和“保护”原来不是非此即彼、“绿”与“富”原来可以相互转化。践悟“两山”理念,对于不能无视自己是“中华水塔”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青海,对于想要以新质生产力突破发展瓶颈的青海,正是必答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发展十字路口上为青海指明方向,“两山”理念这颗种子,在青海这片广袤而脆弱的土地上落地生根、遍地开花,带来的是青海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全面协同的嬗变。
曾经伤痕累累的自然环境重新有了生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逆转,与此同时,青海的经济发展方式也紧跟上了时代脚步。显著成效坚定着青海的发展信心和战略选择,就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上,省委强调要定力如磐,守得住绿水青山;要登高望远,将一域工作融进全国大局。
“两山”理念,破解了发展和保护的“二元悖论”,对发展范式进行了革命性重塑,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当时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标志着“两山”理念成为我们党重要的执政理念之一。
大道至简却意味深长。经过心无旁骛、久久为功的砥砺,高原大地全方位的历史性之变,彰显出“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
坐落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玛可河林区,郁郁葱葱,一株870岁的川西云杉静观林海沧桑——同一片森林,从斧锯下的采伐林蜕变为守护长江的防护林;同一方村民,从抵触护林到竞相争岗。有护林员坦言心声:“砍树换钱终会到头,保护林子也有收入,更得把树留给子孙。”
深意不止在山水,“砍林人”变为“看林人”,是场由心而生的转变,印证着“两山”理念是关于发展的科学观点,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认识革命,让青海人换了套新脑筋,驱动政策重心向生态保护的历史性转移。
过去的青海,生态成本被排除在政绩公式之外,而今的青海,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属县的GDP考核指标。这正是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我们面对保护与发展矛盾,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要转变。
从率先于全国提出“生态立省”,宣示“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拒绝牺牲环境换增长;到确立“生态保护优先”为战略核心,强调“不抓生态就是失职,抓不好生态就是不称职”,推动产业民生全面绿色转型……
从探索建立权责统一、条块结合、保护有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到实施我国首部以“生态优先”为核心原则的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提供法律支撑……
青海生态优先的政策重心转移,是近年来省级决策层面对“国之大者”的深沉回应,也是对“两山”理念的领悟与实践。从制度设计到执行体系再到法治保障的一次系统性变革,完全逆转了制度设计上“重经济轻生态”的倾向,共同构建了生态优先的治理框架。
以改革的锐气探路绿色崛起,青海的生态保护、产业开发与社会治理彻底转变了思路,“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理念更加牢固。对于今天的青海,自然从“索取对象”变为“生命共同体”,资源开发从“用完就扔”迈向“废料生金”,生态保护从外部约束内化为集体信念。
在江源核心地带的村落,物质逐渐丰富也一度让人们环保意识淡化——过去村民随意丢弃塑料垃圾,牛胃中塞满塑料袋的惨状刺目锥心。如今有的村子杜绝使用塑料品、合力创建“零废弃社区”;有的村子垃圾不落地已成全民自觉,孩子会追着教育乱扔瓶罐者。一个个村庄能够形成更强的环境保护共识,正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变了,价值认同变了。发自内心的选择,正是“两山”理念最深沉的人民回响。
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而这种生态觉醒是在科学理论引领实践中得出的真知。青海越来越明白,唯经济论的政策注定不可持续,生态优先才是高原永续发展的根基。理念转型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更赋予青海“以更高站位谋划发展”的底气。
3
夏季的青海湖畔,先后来自中国澳门和日本的青少年,在屏息凝望。望远镜里,普氏原羚腾跃的身影划过草甸。这种曾仅存不足300只的濒危生灵,如今种群已壮大至3400余只。每年,超过千名国内外研学访客在此见证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奇迹。
从“危机”到“向好”,二十年来,青海湖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逆转”;她的重生,也是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写照。
受到发展观错位、治理体系碎片化、经济压力下的粗放开发等影响,过去青海这片辽阔之地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沙洲裸露、湿地干涸、黑土滩成疾、洗矿水流过山谷、青海湖水面消失了300多平方公里……令人心痛。
“两山”理念引领下,青海开始重新思考和深刻体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复杂而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以山河为卷,牢牢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深切嘱托,青海看待生态时树立起了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时时警醒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以前所未有的思想认识之深、污染治理之严、制度出台之密、执法督察之刚、环境改善之著,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突破。
看生态之变,冰川湖泊与草原湿地磅礴铺展,藏羚迁徙与裸鲤搏浪坚韧冲锋,大自然的壮美与生命炽烈的活力重奏不息交响。
迎来新生,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三大江河源头的原真整体保护,年均供给下游600多亿立方米优质淡水,“中华水塔”功能持续巩固;全省56.5%国土披绿草,湿地面积跃居全国第二,39%国土划入自然保护地,生态家底持续增厚;藏羚羊从濒危降至近危,雪豹种群扩张至1200多只,憨态可掬的“雪豹宁萌”已经成为西宁的城市IP形象,旗舰物种强势回归。
走出“生态濒危”的至暗时刻,青海为高寒脆弱区提供了“退化可逆、绿色可期”的修复范本,是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的重要参考。
生态之变是其表,生态治理方式之变是其里。“两山”理念以系统化思维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在这种价值导向的指引下,青海在实践中推动治理从“点面化”向“系统化”深刻转型。
发源于祁连山南麓的小八宝河碧波荡漾,映照着治理思路的变迁。告别曾经职能部门“各管一摊、各自为战”的碎片化修复,青海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纲,一体化解决祁连山“山碎、林退、水减、田瘠、湖缩”等生态问题,唤醒了生态自愈力,凸显系统之力远胜单打独斗。
山明水秀,万物向新。生机盎然的生态之美,正是“两山”理念的璀璨结晶,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坚定、最响亮的回答。
4
“开荒开到边,种地种上天;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道尽了过去在青海广种薄收的苦涩。
而今,山梁沟峁间,从前“开边种天”的蛮拓,已变成“护林肥地”的智慧。在西宁市和海东市县区,景观树培育与大果沙棘引种同步推进,水土锁住了,“金豆子”挂满了。
咂摸山风中沙棘的酸甜气息,回想走不出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对立的困境,已成过去——由于长期依赖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青海曾经“傻大黑粗”的笨办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现代化转型难度大。
“两山”理念正是直面这些挑战,点绿成金,打通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换通道,回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放眼一望无际的塔拉滩,光伏板拼接成“蓝色海洋”,促成绿茵蔓生,白色羊群在其间悠然啃食牧草。
昔日荒漠,如今阳光变能源、黄沙披绿装、牧民展笑颜,鲜活印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本不对立、“绿”与“富”共生共荣,让青海实实在在地看到绿水青山不仅可以变成金山银山,而且依靠绿水青山创造的财富,还是可持续的绿色财富。
将生态保护挺在最前,它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反而成为倒逼产业升级的动力,推动青海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四地”战略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融合之路,持续壮大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铺展富民兴省的崭新图景。
看盐湖破局。废渣堆放已成过去,卤水“提钾—提锂—再生”的闭环利用,大大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力回应了青海对发展循环经济强烈的现实需求;集约化、精细化的深度转型,显著增强钾锂钠镁氯产业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耦合,传统产业由此重生,新兴产业借势崛起。
看风光生金。清洁能源产业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在全国率先实现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的规模为“双碳”目标贡献坚实力量。而在人工智能兴起的时代浪潮中,青海更以“绿色算力”抢占先机,吸引华为、阿里云等头部企业入驻,让“两山”转化路径从绿电输送,一路拓宽至绿电赋能数字经济的广阔疆域。
看山水引流。串联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等生态打卡地,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特色线,美好的生态环境正是核心吸引力,自然“颜值”变现为经济价值。
看绿产出塞。冷凉蔬菜鲜达四方餐桌,牦牛和三文鱼香飘海外市场,高原绿意化作真金白银,鼓了企业口袋,甜了农民心头。
从“向自然索取”到“与山水共生”的“青海转身”,悟出了绿水青山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与资产,把握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内在规律。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高原的经济发展正在动力内生,释放出新质生产力,一条属于青海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愈发明晰。
5
山河焕颜,民生沐春。
曾经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为沙,不知何处种庄稼”;现在的沙珠玉宛若黄沙瀚漠中辟出的绿洲,纵横交织的林网将葱绿的方田环抱其中,“沙苦”已与这里的人永别。摇身一变的家园,林茂粮丰,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回望“两山”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其内核始终指向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良好生态环境早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在海东市平安区的村庄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治理链条高效运转,曾经是杂物乱堆、柴草横陈,如今已是院落齐整、村巷洁净;在西宁市南北山上,三十载接续植绿,将7.2%森林覆盖率的荒山秃岭化作79%的林海屏障,市民推窗见绿,满眼欢喜。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还天以蓝、还山以绿、还水以清,让青海大地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美人和的大美画卷。
生态向好,环境向美,沃土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两千公顷的油葵花海,不仅吸引游客,还能榨出油和蜜,完整的“种植—观光—加工”产业链让农民增收致富;在西宁市湟中区苏尔吉村,农业生产从高耗水模式转型为高效节水模式,一亩地年收入从六七百元提高至两三千元。干净的河流能养出好鱼,健康的草场能育肥牛羊,无污染的环境能种出优质作物,乡村振兴的路子稳不稳,农牧民的腰包鼓没鼓,关键在生态资源转化的功夫下得深不深,良好生态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枝叶关情,念兹在兹。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绿色福祉照进现实。
6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理的强音,产生时代的回响。
以历史创造推动历史前进,“两山”理念举旗领航,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一场广泛而深远的变革,深刻改变了青海,重塑了美丽中国。
今天的青海,更多的绿意在脚下延伸,在不断深化对“两山”理念的认识中,把握生态、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唇齿相依,实现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与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以自身创造性丰富拓展了“两山”理念的实践支撑。
新时期新节点,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加剧和经济“压力测试”,时代依然在追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生态问题,考验的是历史的眼光。“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没有前途,只会得不偿失,尤其对于生态地位具有国家战略性和全球影响力的青海,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时间给出答案,绿色昭示未来。让绿水青山不断变成金山银山,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为子孙后代创造富足生活与永续美好家园。
雄关漫道,从头迈越。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懂感恩、有情怀、重实干,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
(本文执笔:秦睿)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易娜 责编:谢青玉 监制:陈悦